加密货币职务犯罪:北京亿元大案追赃8900万
“职务犯罪”在我国刑法中并非单一罪名,而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进行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行为,侵犯公民权利或破坏公务活动规范,应受刑事处罚的概括性称谓。
近年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贪污罪、行受贿犯罪,以及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侵占罪和行受贿犯罪,越来越多地涉及加密资产。加密资产正成为利益输送的新工具。
今天,我们将通过近期案例探讨加密时代中的涉币职务犯罪透露的关键信息。
01、近期涉币职务犯罪大案
加密货币具有去中心化、匿名性、不可篡改性、交易速度快、成本低、全球点对点交易等特点。但随着技术进步,其匿名性逐渐降低,司法机关和技术公司能追踪大部分交易信息。
证监会高官涉币职务犯罪案
前不久,证监会纪检监察组和广东监委联合发布公告,称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司原司长严重违纪违法,滥用监管权力,在信息技术系统服务和软硬件采购等方面为他人谋取不当利益,并利用虚拟货币进行权钱交易。该官员涉嫌多种犯罪,尤其是受贿罪。
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索取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受贿罪的立案标准为3万元,量刑根据金额不同分为三个等级。
北京1.4亿元虚拟货币职务侵占案,追赃8900万元
今年12月20日,北京市检察院发布了一起“护企”专项行动案例:某公司员工冯某与他人共谋,利用职务便利骗取公司服务商奖励金共计1.4亿余元,并通过多个境外加密资产交易平台和混币器转移资金。
案发后,冯某退赃92枚比特币(约6690万元人民币),共计追回赃款8900余万元。因冯某并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其行为涉嫌“职务侵占罪”。根据《刑法》第271条,职务侵占罪的立案标准为3万元,量刑根据金额分为三个等级。
02、涉币职务犯罪实例的关键信息
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和透明性使得加密资产隐蔽性强,但一旦查实犯罪事实,证据确凿。近期案例表明,我国司法机关在处理此类案件时有以下关键信息:
1. 侦察技术显著提升,混币器不再有效
即使使用多个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和混币器混淆资金链路,犯罪事实仍可被掌握。混币器仅增加侦察工作量,无法完全隐匿犯罪行为。
2. 追赃依赖犯罪嫌疑人配合
加密资产的特殊性使得追赃很大程度上依赖犯罪嫌疑人的主动配合。例如,将赃款兑换为稳定币或冷钱包藏匿,增加了追缴难度。
03、写在最后
随着加密资产行业规模扩大,其在职务犯罪中的应用可能增加。这要求我国纪委监委和公安机关加强加密资产认知和技术手段升级;同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业高管应认识到加密资产并非利益输送的安全通道,切勿触碰法律红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