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退平台”加速

腾赚网 246 0

“退平台”是政府融资平台的化债政策之一,意在退出政府融资平台,与政府融资职能划清界限。这既能响应监管政策,又能避免发债受限。与“退平台”相伴的是融资平台名单制度,它始于2010年,历经多次调整,成为城投债务管理的核心。

自2008年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以来,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平台大量融资,导致隐性债务激增。为了加强管控,银监会建立了最早的城投名单,并实行季度更新。2012年后,财政部接手成为主要管理者。2018年起,十年隐债化解启动,“隐债名单”建立,银监会名单使用减少,重点转向财政部口径名单。

“退平台”现象随名单制管理而生,城投公司借此避免融资限制。从2023年8月至2024年7月,165家企业发布“退平台”公告,江苏退平台企业超过100家,重庆也在5月、6月集中“退平台”。这些企业大多不是发债主体,公告表述多为“退出政府融资平台”。

与此同时,本轮化债催生了市场化经营主体。这类主体强调市场化转型,旨在满足新增债券融资需求。自2023年8月4日至2024年7月30日,已有293家市场化经营主体出现,以AA+评级为主,地市级和区县级居多,山东、浙江、江苏数量领先。

尽管“退平台”和市场化经营主体旨在拓宽融资渠道,但实际债券资金用途突破“借新还旧”的比例不高,约10%。这意味着“退平台”更多体现为政策响应和地区层面的行为,其实际效果仍有待观察,特别是在当前严格的城投融资政策下。因此,关注“退平台”主体的融资情况,可以作为了解城投融资政策动态的一个窗口。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