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交易遇阻,期货市场调控升级
期货圈最近风传,高频交易遭遇减速,期货公司与交易所之间的光纤线路被悄然拉长了30公里。这一举动导致订单回报时间显著拖后,直接冲击了依赖速度取胜的高频交易策略。
业内人士证实,交易所出手限速,订单反馈时间陡增300微秒,从原本的500微秒跳至800微秒。这看似微妙的变化,对高频交易而言却是致命伤。据量化机构分析,此举增加了数据传输和交易指令下达的延迟,专攻高频的玩家首当其冲。
某期货公司向客户解释称,交易所统一加长报盘线,市场全体受此影响。延长光纤的举措旨在增加延迟,背后逻辑清晰。期货高频交易专家杨先生透露,交易所只需在其掌控的报盘机与撮合引擎间增设光纤,便能轻易实现时间延迟的目标。尽管延迟已成事实,但具体手段是否真为延长光纤,外界仍难断定。
交易所的连番动作不仅限于物理层面,程序化交易的规则也在紧缩。从5月起,多家期货交易所上调了程序化交易的申报费用,尤其针对高频交易,成本大幅攀升。监管层意在降温过热的高频交易,调整量化交易收费,力推市场回归理性。
上期所修订的《异常交易行为管理办法》,取消了立即成交否则自动撤销指令和立即成交剩余指令自动撤销指令的异常交易豁免,进一步收紧了交易规则。中山大学教授韩乾指出,新规剑指高频交易,预期将重创其交易量。高频交易若操作不当,易引发市场异常波动,损害公平性。
监管趋严背景下,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即将落地,自10月起实施。未来,交易所将出台程序化交易管理细则,划定监控红线,对违规行为严厉打击。高频量化交易的差异化收费也将成为新常态,确保市场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