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怎么走?万字研判!刚刚,8位“女神”发声!

腾赚网 85 0

  巾帼不让须眉。越来越多的女性基金经理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金融行业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线。

  WIND资讯最新数据显示,全市场共有基金经理3355位,其中女性888位,占比26.47%,女性基金经理参与管理的资产14.58万亿元(含共同管理的基金),涉及公募基金现有规模27万亿的半壁江山。从历史业绩看,女性权益基金经理管理的同类型产品波动率更低,风险调整后收益高于男性,偏债基金表现更为突出。

  在三八女神节来临之际,这些颜值和才华齐飞的基金经理如何看市场?2023年哪些市场机遇值得把握?她们如何看女性基金经理的优势和特质?

  为此,中国基金报记者专访了8位女神基金经理。她们分别是

  华安基金经理 刘畅畅

  农银汇理基金经理 张燕

  民生加银资产配置部总监苏辛

  博时基金经理冀楠

  前海开源基金经理范洁

  信达澳亚基金经理杨珂

  国泰基金经理林小聪

  长城久恒基金经理 储雯玉

  精彩观点如下:

  刘畅畅:更加积极的宏观经济环境对应一个更加积极和乐观的股票市场。经济复苏、市场预期、股票运行之间有可能出现阶段性的拉锯,但最终市场会是经济运行的一个良好映射。

  张燕:对于今年全年的市场行情,可以乐观一些。今年各行业的机会也远超去年,建议不要过多关注指数涨跌,找出超预期的子板块和个股更重要。

  苏辛:目前国内宏观经济和市场行情有所修复,经济复苏和疫后产业政策利好,有望驱动企业营收盈利能力回升,目前对全年的行情还是维持中性偏乐观的态度。

  冀楠:投资机会上,还是围绕着复苏展开,无论是基于消费场景恢复的疫后复苏还是围绕经济稳增长的总量复苏。

  范洁:比较看好今年全年的行情。目前医药行业估值水平处于历史偏低位置,行业中优秀的公司正逐步走出低谷,对于医药行业长期是非常乐观的。

  杨珂:疫情放开后,虽然很多公司业绩并没有大幅增长,但估值得到了较大修复。再往后看,医药板块的投资逻辑可能要从赚估值修复的钱转向赚业绩的钱了。

  林小聪:A股的投资机会应该好于2022年,国内经济有很大概率在2023年开始复苏。政策可能是2023年最值得关注的变量。

  储雯玉:今年的行情会明显好于去年,经历了去年的调整,很多板块及个股估值都回到了合理偏低水平,公司业绩和估值都存在向上的空间。

  女性基金经理风格更均衡、稳健

  中国基金报记者:在基金行业之中,作为女性基金经理,你认为在基金管理方面有哪些优势?

  苏辛:从性格特征上来说,女性基金经理可能相对更耐心更审慎,考虑更细致更全面,所以总体来说,体现在关注风格上可能相对更均衡更分散更稳健。我觉得,这也是明星基金经理中女性全市场基金经理多于行业主题基金经理的原因之一吧。

  刘畅畅:在基金管理方面,男性基金经理和女性基金经理的差异并没有那么明显,大家都需要足够的努力和勤奋,需要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需要热爱投资研究工作。同时,公司的投研底蕴、团队合作也十分重要。前瞻性的研究、融洽的投研互动能够支撑基金经理走得更稳更远。

  冀楠:女性基金经理在研究和投资上更加谨慎,注重风险,对投资标的的质地把控更为严格。

  范洁: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女性心理韧性比较强,遇到一些极端行情时能够及时对自身的情绪进行调节和干预,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此外,我对于所投资的公司和行业看得比较细致,大到行业的未来空间和公司长期成长规划,小到财务报表上的一些异常数据,都会尽量弄清楚弄明白。

  张燕:优势是对新事物比较敏感,这与我的从业经历相关。在做研究员时,我主覆盖传媒行业,作为成长性强的板块,传媒板块的投研需要关注创新。新事物在初期呈现出主题特征,当有实际业绩落地后便会转化为景气投资。当成长或新消费板块出现创新时,我都会第一时间关注然后细致跟踪,助力自己的投资。与市场中参与第二阶段比较确定机会的投资方法相比,我更偏好从第一阶段适当参与。

  储雯玉:客观来说,我觉得作为基金经理,男性和女性在认知和决策层面的差异已经不大了,都是需要在庞杂的信息中筛选和总结,并做出客观、理性、高效的决策。从比较优势上看,首先女性的直觉感知力更强,所以对于一些变化的捕捉可能会更为敏锐;其次女性的细节处理能力更强,对于基本面的研究或更为细致;第三是女性的耐力更强,对行业对个股可以做到持续稳定的跟踪研究。于我而言,我会对市场情绪的变化感受更为敏锐,对于新技术新应用的学习更为迅速,对于行业和个股基本面的跟踪更为紧密,从而实现更精细化的组合管理。

  杨珂:我觉得投资管理是一项对心理的韧性要求特别高的职业,其实这与男性或是女性并没有太必然的关系,我觉得更多是要提升自己对公司和行业的认知,同时需要有稳定的情绪,理性的看待市场波动。。比如需要我们基于基本面做出客观的评判,,;研究得足够深入,视野足够开阔,在看待公司时能够有相对前瞻的看法;这样才能在市场大幅波动时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林小聪:基金管理方面来说,性格可能比性别的影响更大。从我个人的风格上来说,会更注重行业均衡,个股的集中度不会太高,希望能够为投资者在净值的回撤上面做的更好一些,至少我是在往这个方向努力。

  较看重组合整体的稳定、均衡

  中国基金报记者:从您的观察来看,女性基金经理在投资上有哪些特色?

  苏辛:我认为从投资的维度来看,基金经理考虑问题和投资决策是站在持有人利益的角度,而投资风格上的差异更多来源于个人的投资策略理念和风险偏好,这个与性别无关。大部分女性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可能相对比较稳健一些。

  冀楠:对波动的承受能力较弱,因此匹配的在研究和投资过程中,也更加的耐心和审慎。

  刘畅畅:个人觉得投资风格主要跟成长及学习工作经历、投资经理的性格、公司文化、团队协作等因素有关,跟性别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大。不同的女性经理也不一样,我身边的其他几位女性基金经理就有明显不同的特色,有的具备特别强的逻辑能力,对问题的分析逻辑缜密,环环相扣;有的具备很强的逆向思维能力,并果断地执行在投资决策中,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投资品质。

  范洁:过去市场普遍认为女性基金经理在投资消费品方面有独特的感知优势,但是近几年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基金经理在TMT、制造业等方面也有出色表现,从所投资的行业来看,女性基金经理所涉猎的行业正变得越来越多。

  从风格上说,以我本人为例,女性基金经理对于风险方面的感知通常会更敏锐,在投资决策中也会对风险控制有更多的关注。

  张燕:耐心和细致。在基金净值的表现上可能体现出更低的回撤,上涨节奏也更加稳定。

  储雯玉:总体上,女性基金经理尤其是女性权益基金经理,还是一个偏小众的群体,她们普遍会付出比男性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也更为尽心尽责地专注于投资。投资风格上女性往往不会豪赌单一赛道,而是会在相对熟悉的几个板块中做行业比较,以其敏锐的觉知力来判断市场动向,选取优势行业。其次女性对于基本面的研究更为精细,往往更偏好稳定成长的公司,这也是很多女性基金经理会选择消费作为主要配置方向的原因。第三,女性基金经理韧性更强,在投资逆风期往往会表现出更强的抗压性。

  林小聪:从我们的观察来看,女性基金经理可能普遍更温和,心态不会很激进,所以在行业配置上往往均衡度会高一些,比较看重组合整体的稳定、均衡,很少出现极致的配置风格。极致的配置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向上或向下可能弹性都会比较大。

  积极应对一季度市场变化

  中国基金报记者:自1月中旬以来,市场整体呈现震荡行情且行业板块快速轮动。目前影响市场的因素有哪些?这对您的投资策略有影响么?是否做了调整?

  苏辛:2月以来市场整体呈现震荡走势,首先,国内方面看,前期自去年11月以来市场反弹,部分资金有获利了结的倾向,还有就是目前市场对经济复苏和政策刺激的预期或有所降低;其次,海外方面的话,美债利率走高,美国国债收益率回到了4%以上,美元走强,对人民币和货币政策或有所影响;另外,对地缘政治风险仍需保持谨慎,在一定程度上或影响市场情绪。

  对我个人而言,这些并不会影响我长期的整个投资策略框架,我会在自己的投资体系范围内去积极应对。

  刘畅畅:对于国内经济,今年是复苏的一年。过去两年影响国内及全球资本市场的很多负面因素开始消退,比如海外利率水平和通胀压力,比如疫情带来的国内服务业的低谷。这些因素使得今年的市场会更具活力。在市场对复苏有一定的预期以后,复苏的力度、高度、持续性都将影响未来的表现。此外,中美关系、利率通胀水平、政策走向、新的技术驱动等因素也很重要。当然,我们会持续根据市场的动态情况对投资组合进行调整。

  冀楠:从去年11月调整了疫情防控政策以来,随着政策端对地产的态度更积极,宏观层面我们看到了一个比较大的转折点,这也是影响当下市场的重要因素,即后疫情时代的消费服务和宏观经济复苏进展。

  市场也是围绕着复苏这条主线在做阶段性的定价,随着春节结束后各个行业陆续进入复工复产周期,经济复苏的预期和实际复苏的强度成为市场重要的关注点,也正是这种强预期弱现实的状况使得市场行业轮动的速度较快,同时历来一季度市场都会有春季躁动的存在,是主题相对活跃的投资窗口,也会体现在市场的行业轮动加快。

  对投资上,相对积极的应对主要体现在复苏链条的布局上,无论消费还是总量的复苏强度都是上半年我们关注的阶段性重点。

  范洁:目前市场影响因素来自多个方向,首先是全球范围内,美联储的加息周期还在持续,最终的加息终点以及后续的货币政策对于全球流动性都存在一定的影响。

  其次是国内的经济复苏进程和相关政策的推进进度,目前经济数据持续向好,相关政策的预期也有部分兑现,接下来要继续观察整体经济的运行情况。

  另一个偏短期的因素就是目前处于业绩真空期,市场都在等待观察上市公司一季度的经营情况,所以在没有相关数据披露的前提下,市场目前是缺乏明确主线的。

  我是投资医药行业的,医药行业一方面会受到全球宏观流动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在经济复苏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我们投资医药看得周期相对比较长,短期的一些市场波动反而可能提供了个股比较好的买点。

  当然由于市场目前处于震荡之中,我在投资的策略上会有微调,主要是增加对于投资回报率的考量。

  张燕:1月市场开门红,所有指数均实现正收益,是国内经济恢复、美联储加息进入尾声、2022年跌幅较大的正向反馈,但市场并没有明确主线,各板块快速轮动。

  2月美联储加息再度升温,美债和美元走强,压制全球风险偏好,国内市场开始交易经济复苏逻辑,成长类资产普遍回调,尤其是新能源、医药跌幅较大,TMT在CHATGPT带动下成为成长类资产中的唯一主线。

  我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加大了TMT板块的配置力度。一方面TMT板块过去三年表现都较弱,大部分公司估值都处在历史估值底部区域;另一方面TMT板块会在今年迎来景气周期上行,如果再出现新的创新就会有较大级别行情。

  短期ChatGPT引领TMT板块行情,我们提前布局并进行适度参与。虽然当前阶段以主题性投资机会为主,但我非常重视这一领域的长期投资机会,重点关注未来国内各公司的进展,很有可能会跨越主题投资进入景气投资阶段。

  储雯玉:影响市场的因素可以概括为宏观面、政策面、资金面三个维度,近几年可能还要再加个政治面的考虑维度。目前宏观面是国内疫后复苏、美国加息放缓的大背景,但是国内复苏的进程、复苏行业的顺序还是需要反复验证的,美国加息放缓是共识,但节奏和幅度还是存在波动。政策面今年偏正面,新一届领导班子确立,会着力抓经济增长,尤其对于中长期影响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装备、数字经济、芯片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可能会有持续的政策支持。资金面目前偏正面,流动性总体充裕、市场成交热情较高,未来的变化还需紧跟通胀形势。政治面中美竞争会成为中长期的主线,今年对于俄乌冲突缓和市场有所期待。我的投资框架是基于自上而下的宏观分析和中观行业比较,结合自下而上的个股研究来构建投资组合,所以这个过程中对于影响市场的各个因素都会给予关注并适时作出组合调整。

  杨珂:过去几年,疫情、集采等诸多因素也是对这个板块构成了不小的扰动。目前,与这个行业相关的各项政策正趋于稳定、可预期;疫情退去,前期被压抑的消费场景逐步恢复;医保改革也向着符合预期的方向发展。在投资策略上并没有什么变化,我会依然坚持自下而上的方法,重选股、轻择时,注重公司质地和成长的可持续性,同时兼顾公司的估值 (80%-90% 的时间花在判断公司质地上,10% 的时间放在衡量价格上)。

  林小聪:目前影响市场的因素主要是:国内的复苏进度和斜率、美联储加息预期。

  我的投资策略一直是寻找业绩高增长与业绩超预期带来的成长股投资机会,宏观因素对投资策略影响不大。

  对全年行情维持偏乐观态度

  中国基金报记者:今年以来, A股市场走出了一段先扬后抑的行情,主要股指在进入2月以来持续震荡,继续反弹受阻。您对今年市场全年的行情怎么看?

  苏辛:首先,目前国内宏观经济和市场行情有所修复,经济复苏和疫后产业政策利好,有望驱动企业营收盈利能力回升;还有,年初以来北上资金净流入近1600亿,情绪向好,市场信心有所提振等等。目前对全年的行情还是维持中性偏乐观的态度。

  冀楠:年内的政策是围绕经济恢复的进展在稳增长和促销费两条主线上相机抉择,保持经济稳健恢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政策承担的作用更多是保驾护航,因此投资机会上,我们还是围绕着复苏展开,无论是基于消费场景恢复的疫后复苏还是围绕经济稳增长的总量复苏。

  刘畅畅:我们认为更加积极的宏观经济环境对应一个更加积极和乐观的股票市场。经济复苏、市场预期、股票运行之间有可能出现阶段性的拉锯,但最终市场会是经济运行的一个良好映射。

  范洁:比较看好今年全年的行情。从医药行业的角度来说,目前医药行业估值水平处于历史偏低位置,机构持仓占比处于历史偏低位置,行业中优秀的公司正逐步走出低谷,同时一些创新产品进入到新的放量周期,我对于医药行业长期是非常乐观的。

  张燕:对于今年全年的市场行情,我认为可以乐观一些。去年面临的市场环境是疫情干扰、美联储超预期加息、地缘政治等,今年前两个因素都在好转。虽然2月以来美联储加息的节奏开始回调,但拉长时间维度看,这一影响会低于去年。今年各行业的机会也远超去年,建议不要过多关注指数涨跌,找出超预期的子板块和个股更重要。

  储雯玉:总体而言我认为今年的行情会明显好于去年,首先是疫情影响因素大大减弱,经济生活各方面都在逐渐复苏;其次是新一届政府以更精准高效的执政理念,打通各方壁垒,创造更好的经济环境;然后是经历了去年的调整,很多板块及个股估值都回到了合理偏低水平,公司业绩和估值都存在向上的空间。但今年预计也难以实现波澜壮阔的大牛市,复苏进程、流动性环境、国际关系都存在变数,所以今年更有可能成为整固蓄势的一年。

  杨珂:逻辑上,因为过去三年都处于疫情封控的环境中,而医药医疗很多服务主体的管控是比较严格的,供给和需求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疫情放开后,虽然很多公司业绩并没有大幅增长,但估值得到了较大修复。再往后看,医药板块的投资逻辑可能要从赚估值修复的钱转向赚业绩的钱了。

  林小聪:展望2023年,我认为A股的投资机会应该好于2022年,原因在于:美联储加息进入尾声、外部负面因素得到缓解,国内地产、防疫等政策都有向好变化,国内经济有很大概率在2023年开始复苏。政策可能是2023年最值得关注的变量,从全年政策的优先顺序上,稳社会预期和扩内需放在首位,然后是和发展与安全相关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预计上半年政策重心在前者,待扩大内需的政策落地见效,下半年工作重心可能将再调整到后者。

  未来市场风格或偏成长

  中国基金报记者:年初以来,市场充分演绎了消费搭台、成长唱戏的行情,你认为,今年的市场风格会偏向哪一边?

  苏辛:总的来说,我认为今年的市场风格或偏成长。

  A股市场今年或仍是“强预期、弱现实”的阶段,叠加目前经济即将进入被动去库存周期,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等因素有望利好弹性空间相对较大的成长板块。其次,成长股去年调整相对更多,估值整体处在相对低的位置,目前来看或更有性价比。

  冀楠:基于疫情防控政策和稳增长政策的变化,今年大的基调是复苏,基于此我们对今年的权益市场保持相对乐观的态度,那么无论是消费和总量为代表的复苏链条还是代表中期成长的成长方向都会有值得积极的投资机会。

  范洁:从医药的角度我们看好两条主线,一条是偏成长的创新主线,其中我们认为今年产品端的表现会好于上游的原材料和中游的制造外包和服务外包商;此外一条是偏价值的消费主线,主要看好中医药行业以及一些消费升级涉及到的医疗级服务和产品。两条主线今年都有不少自上而下的催化剂,从顶层政策到具体公司的产品进度,我很期待这两条主线的表现。

  刘畅畅:我们认为今年的宏观环境决定了很多行业都迎来了久违的复苏,包括服务、消费、传统周期等等。由于复苏的普遍性,所以今年的行业机会也会比过去几年更加均衡,消费、周期,价值、成长等可能都会有表现。

  张燕:从目前来看,我认为市场风格会偏向消费+成长。如果国内经济是强复苏,周期和消费会强于成长。但目前从数据来看是弱复苏格局,流动性相对充裕,去年成长跌幅较深,今年可能会有较大行情。消费板块也比较看好,这一行业过去场景受限,今年一定会恢复,部分板块的恢复速度可能会超预期。

  储雯玉:消费更多反应的是经济的当下,它跟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居民的收入水平息息相关。今年消费复苏是有一定确定性的,这在去年已经有所预期,今年是数据验证期。既然是数据验证期,那就必然存在超预期或者低于预期的情况,而股价的表现也会因此存在波动,所以今年消费可能存在脉冲式行情。成长更多反应的是对未来的预期,既然是预期,那成长空间是第一位的,必然更受催化事件和投资人情绪的影响。今年一来成长板块可能存在政策催化,二来投资情绪好于去年,市场风险偏好有所提升。所以我们目前整体判断今年的市场环境更有利于成长。

  林小聪:我认为选择成长股是市场长期的主旋律。其实各个行业都有可能出现成长股,并不会局限于某几个行业或领域。

  相对更看好TMT、消费、医药

  中国基金报记者:今年市场主线会是什么?哪些行业更值得看好?

  苏辛:我认为今年全年的市场主线可能并不清晰,这可能也是2月以来市场震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个人相对看好TMT、医药、消费等偏成长逆周期板块。首先,疫后复苏,居民可支配收入向上修复,再加上防疫措施优化,疫情对消费行业的冲击减弱,看好消费弹性。还有,在政策推动和疫情对基本面影响预期减弱的背景下,TMT和医药板块中长期前景或有望逐渐明朗起来。

  冀楠:2023年的投资预计会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个是复苏线条,包括疫后的消费复苏和稳增长带来的经济总量复苏,这是一年维度国内比较大的边际变化,一个是成长线条,上行的产业趋势和高景气度从中期来讲是更可持续的投资主线。看年内,我们认为这两个线条都会有不错的投资机会出现。

  张燕:今年市场在前期可能会相对均衡,不论消费、成长还是周期都有机会,整体表现为修复市,全年主线会在二季度出现。我比较看好TMT板块,一方面板块调整时间足够长,另一方面不论是计算机、传媒还是电子,行业企业基本面在今年都有所好转,ChatGPT和MR这样的创新可能会引领全年。

  储雯玉:站在年初是很难看清全年的主线的,从目前观察到的动向看,有望成为主线的有三个方向,一是数字经济,以及围绕数字经济的智能化、信息化、国产化改造;二是国有企业,对于国企提质增效的改造,国企改革的深化,带动价值重估;三是经济复苏,周期行业和中游制造业业绩和订单全面提升。行业上包括计算机、机械、通信、电子、传媒、化工、医药、建筑、建材等。

  刘畅畅:经济复苏是市场一条比较明显的主线,相应的周期、消费等都可能会有所表现。未来更重要的是复苏的高度和持续性。当经济复苏到一定的阶段以后,我们认为经济会回到原来的增长趋势上,很多成长型的行业会再次体现出增速上的相对优势。另外,有一些在周期底部经历了产能淘汰,或者停止产能扩张的行业也会在利润率和增速上体现出比较优势,这些行业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杨珂:因为我的投资方法主要是自下而上为主,较少自上而下地去看待这个行业。所以,投资的结果更多呈现出来的是我自下而上筛选出来的符合我的标准的标的,我关注比较多的是这些细分领域::

  第一是创新药,包括:研发管线组成的医药公司,特别是未来可能有比较大的单品上市的;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公司,这类公司不用承担管线研发失败的风险,订单会前置。

  第二类是医疗服务,疫情期间,他们严重受损,但疫情复苏的话,他们会受益比较多,

  第三是医疗器械,其中包括医疗设备和耗材:技术壁垒比较高的,有进口替代逻辑的标的、受益于老龄化大背景的标的、和门诊及手术量恢复紧密相关的标的等等。

  第四是药店。药店的长期增长逻辑是内生开店加外延并购。这个行业是有规模优势的,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优胜劣汰,集中度提升。

  第五是偏医药消费属性的,非医保支付的,由消费自己买单的产品,下游客户比较分散,。受到医保降价的压力是比较小的。这类公司在疫情期间受到门诊量下滑的负面影响;同时叠加经济不景气、个人收入减少,消费能力和意愿都有所下滑。随着疫后复苏,这类公司的业绩应该会有明显的改善。

  林小聪:基于以上的判断,我会积极寻找投资机会,围绕着业绩高增长与超预期的选股思路,具体来说包括如下方向:1、消费是最值得关注的方向,无论是从稳经济的发力点来看,还是从防疫政策的变化来看。这里的核心在于解决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交换。2、数字经济与安全。二十大报告的重点仍在安全,大安全方向是长期关键变量。3、医药:2018年至今集采带来行业整体估值下行,但其中不乏高增长或高性价比的医药公司。

  内外部不确定性犹存

  中国基金报记者:2022年诸多风险事件是否已经逐渐淡去,在您看来,今年市场有哪些风险因素值得关注?

  苏辛:地缘政治风险扰动,俄乌战争未来走向;还有国内经济复苏效果仍存在不确定性等,需要继续关注。

  冀楠:关于市场的风险,一个在于经济复苏的强度的分歧,这是我们需要后续密切跟踪的,一个风险在于地缘政治上的黑天鹅时间。

  范洁:从医药行业的角度来看,全球流动性可能会影响到一级市场融资情况,进而影响到创新产品和创新公司的估值水平,特别是未盈利公司的估值,这个过程一定程度上会加速行业出清,此外,医药行业本身和宏观经济关联度不高,我认为医药行业的风险更多的可能来自公司自身经营层面。

  张燕:2022年诸多风险事件已逐渐淡去,今年需要关注地缘政治的风险点。

  储雯玉:国内的风险要关注疫情可能的反复、通胀引发流动性环境的恶化、经济复苏力度低于预期,海外的风险要关注美债利率的上升、美元升值、美国对华限制升级、俄乌战争进一步扩大化以及其他的地缘政治风险。

  林小聪:今年市场面临的风险因素主要是美联储加息超预期、俄乌冲突和国际关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