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后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

腾赚网 346 0

是资金的价格,利率能否市场化决定了资金能否在市场上合理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得益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显著降低。2021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达到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

下一步,中国将继续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加强存款利率监管,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充分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的效率,进一步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充分发挥LPR改革的成效

201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并于当年8月20日实施。此举是为了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改革方法,促进实际利率水平明显下降,努力解决“融资难”问题。

此前,我国贷款利率上下限已经放开,但存贷款基准利率仍保留。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存在“利率双轨制”问题。据央行负责人介绍,大部分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仍参考基准利率。特别是个别银行通过合作行为将隐性下限设定为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阻碍了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的传导。这是市场利率下降明显但实体经济感觉不足的重要原因。

显然,完善LPR形成机制的核心是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这也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改革和完善LPR的形成机制,可以发挥市场化改革的作用,推动贷款实际利率下降。

“考虑到未来市场利率还有一定的下行空间,企业贷款利率也会下行。”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庆认为,根据央行公布的方案,未来银行发放的新增贷款利率将主要参考LPR,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参考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加上18家报价银行的报价计算得出,并于每月20日公布。贷款定价的“锚变”,意味着银行贷款利率会随着市场利率“动”。

“新LPR更加市场化,银行很难设定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打破隐性下限可以推动贷款利率下行。”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监管部门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将对银行进行监管,企业可以举报银行合作设定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的行为。

LPR改革后,企业的议价意识和能力有所提高,贷款市场的竞争力增强。部分银行主动下沉客户群,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推动企业贷款利率整体下行。同时,LPR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也促进了贷款规模的增加。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8.3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663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预计未来信贷投放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支持经济回升。

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

LPR改革也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LPR改革的深入,贷款市场利率整体下降,银行贷款收入减少。为了与资产收益保持匹配,银行会适当降低t成本

2013年,央行指导建立了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以下简称利率自律机制),对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行为进行自律管理。2015年存款利率管制放开后,利率自律机制通过行业自律协商约定存款利率上限,约束了个别银行的高息行为,抑制了存款市场的非理性竞争,有效维护了存款市场的竞争秩序。但过去根据存款基准利率浮动倍数确定的自律上限存在杠杆效应,使得中长期存款利率偏高。个别银行仍然可以通过定期存款提前支取和档案计息等所谓的存款“创新”高息吸收存款,削弱了存款利率的自律作用。

因此,2021年6月21日,央行引导利率自律机制,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浮动倍数改为加一些点。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实施一段时间以来,成效显著,存款市场竞争更加有序,长期存款利率明显下降,定期存款期限结构得到优化,存款在银行间的分布保持基本稳定,有利于稳定银行负债成本。

“存款是重要的金融产品,是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与金融市场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法,明确和细化相关要求,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智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完善现代货币政策框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需要完善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包括优化的货币政策目标、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和顺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央行需要

要不断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发挥政策工具的作用,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将这三者形成有机的整体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上央行实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主要有两类做法,一类是将市场利率作为操作目标,通过流动性调节引导市场利率在操作目标附近运行;另一类是将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作为央行政策利率,并以此为操作目标,从而将操作目标、政策利率和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合而为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第二类做法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和传导效率的优势显现,逐渐成为主流。


我国央行操作目标体系也采取了第二类做法,更为直观,市场和公众观察货币政策取向时,只需看政策利率是否发生变化即可,无需过度关注公开市场操作数量,也无需过度关注个别机构的市场成交利率,或受短期因素扰动的市场利率时点值。


近年来,央行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完善LPR形成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明显提升。LPR作为信贷市场的定价基准,具有调节信贷供求,进而影响货币供应的重要作用,保持LPR在合理水平有利于稳住货币供应的“锚”。同时,LPR基于政策利率报价形成,坚持市场化方向,央行通过完善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和以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为中期政策利率的政策利率体系,引导DR007为代表的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为中枢波动,健全从政策利率到LPR再到实际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以此调节资金供求和资源配置,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当然,LPR机制要充分发挥影响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仍需其他政策配合。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新报价方式下,对于资信等级高的大企业而言,有了与银行更大的议价空间。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银行对于信用风险的担忧是决定其融资成本的根本。未来组合政策需进一步寻求调控的平衡,稳步实现引导企业融资成本下行。


接下来央行还将会同有关部门,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切实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一是促进信贷利率和费用公开透明;二是强化正向激励和考核,加强对有订单、有信用企业的信贷支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三是加强多部门沟通协调,形成政策合力,多措并举推动降低企业融资相关环节和其他渠道成本。


本文源自经济日报


标签: 投资理财 银行理财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