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

安撕家 616 0

  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美联储前***本•伯南克(Ben Bernanke)、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和菲利普•迪布维格(Philip H. Dybvig)获得这一奖项,表彰他们“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

  ******会称,今年的经济学奖得主显著提高了我们对银行在经济中(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期间)所发挥作用的理解。他们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为什么避免银行倒闭至关重要。

2022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第1张图片-腾赚网

  ******会在颁奖词中写道:

  “现代银行业研究阐明了我们为什么要有银行,如何使银行在危机中不那么脆弱,以及银行倒闭如何加剧金融危机。这项研究的基础是由本•伯南克、道格拉斯•戴蒙德和菲利普•迪布维格在1.80年代初奠定的。他们的分析对于规范金融市场和应对金融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使经济得以运转,储蓄必须用于投资。然而,这里存在一个冲突:储户希望在出现意外支出时可以立即提取资金,而企业和贷款人需要知道他们不会被迫过早偿还贷款。在他们的理论中,戴蒙德和迪布维格展示了银行如何为这一问题提供最优解决方案。通过充当接受许多储户存款的中介机构,银行可以允许储户在他们愿意的时候提取现金,同时也向借款人提供***贷款。

  不仅如此,他们的分析还阐述了,同时经营这两项业务如何使银行容易受到有关它们自身即将倒闭的谣言的影响。如果大量储户同时跑到银行取钱,谣言可能会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挤兑发生,银行倒闭。这些危险的情景可以通过***提供存款保险和充当银行的最后贷款人来防止。

  戴蒙德演示了银行如何发挥另一项重要的社会功能。作为许多储户和借款人之间的中介,银行更适合评估借款人的信用度,并确保贷款被用于良好的投资。

  本·伯南***了1930年代的大萧条,这是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此外,他还指出了银行挤兑是如何成为危机变得如此严重和持久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当银行倒闭时,有关借款人的宝贵信息就丢失了,并且无法迅速恢复。社会将储蓄用于生产性投资的能力因此被严重削弱。”

  经济学奖***会***Tore Ellingsen表示:

  “获奖者的见解提高了我们避免严重金融危机和昂贵救助的能力。”

  据***官网,由于此前两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未举办授奖仪式,今年的***得主将与2020年、2021年***得主一起参加12月的颁奖仪式和晚宴。也就是说,三届***得主将同台亮相。

  另外官网显示,1968年,瑞典***银行(Sveriges Rik***ank)设立了纪念***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经济学奖。该奖项是根据诺贝尔基金会在瑞典***银行成立300周年时收到的一笔捐款而设立的。

  官网显示,诺贝尔经济学奖自1969年至2021年期间共颁发了53次,有89名获奖者。尽管诺贝尔经济学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但自设立以来,一直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按照与1901年以来的***相同准则颁发。

  1896年12月10日,瑞典化学家、企业家诺贝尔在意大利圣雷莫去世。其在遗嘱中写道,大部分财产将用于奖励那些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文学及和平领域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遗嘱执行人花了4年时间才说服各方遵从诺贝尔遗愿。1901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文学及和平奖项颁发。

  1

  作为首位获得***的美联储***,伯南克有着怎样的个人经历?他的理论贡献主要有哪些?执掌美联储期间有着怎样的政策主张呢?

  从“大萧条迷”到驱逐危机的“***”

  没有官僚家庭背景,更没有雄厚商业资本支撑,1953年出生的伯南克在南卡罗来纳州一个名叫狄龙的小村子中长大。

  从孩提时代开始,伯南克就在数学方面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慧。高中时代,伯南克不仅自学了微积分,还成了当年加州SAT考试年度最高分获得者。17岁时,伯南克顺利考入哈佛大学,且入学考试成绩达到1590分——离满分仅有10分之差。命运的红毯,就此在这名“乡村少年”的眼前铺展开来。

  1975年,伯南克以经济学系最优等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在麻省攻博的四年中,伯南克最感兴趣的就是对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研究。正如伯南克自己所言:

  “我相信自己是大萧条的痴迷者,就像有些人热衷于研究美国内战一样。”

  在1979年博士毕业后,伯南克一直在学术界遨游,先后在斯坦福大学(1979-1985年)和普林斯顿大学(1985-2002年)担任经济学教授,并逐渐成长为新凯恩斯学派的重量级学者之一。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期间,作为美国联邦储备***会访问学者,曾先后就职于费城联邦储备银行、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

  2002年,伯南克步入仕途,被***任命为美联储理事;2005年,伯南克又被任命为美国总统经济顾问***会***;2006年2月,伯南克接任格林斯潘出任美联储***,由此声名大噪。

  从南卡罗来纳州的“小镇青年”到美联储***,伯南克个人的职业生涯可谓达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巅峰。不过,伯南克根本无暇庆贺——随着2007年末美国***泡沫的破裂,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全球经济如黑云压顶。

  或许当时伯南克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次贷危机中的决策会将自己推向风口浪尖之——2008年1月,伯南克决定将隔夜拆借利率调降75个基点至3.50%,迈开了近20年中最大幅度的降息步伐。接下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联储将基准利狂降500个基点,至0至0.25%的目标区间。

  2008年底,在短期政策利率为零的情况下,为了给经济增长提供动能,伯南克又通过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这一非常规货币政策操作压低***利率,促使信贷扩张。随后连番三轮,联储资产负债表继续迅猛扩张,资产规模扩大了2.5万亿美元。

  最终,伯南克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以力挽狂澜,避免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陷入更大的麻烦之中。伯南克的支持者们认为,他将作为勇敢的经济斗士被载入史册。纽约大学教授Mark Gertler评价称:

  “就像罗斯福,在经济混乱的黑暗日子里,伯南克就是稳定人心的力量,是顶天立地的***。”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如今QE已基本被当作伯南克的代名词,但起初他对此并不热衷。2007年12月,根据美联储会议纪要,伯南克表示对于是否大幅降息“非常矛盾”。事后证明当月是经济衰退的开端。他还多次谈及希望避免救助金融市场、机构或个人。华尔街见闻提及,前纽约联储***和财长盖特纳认为,这位保守的教授的世界观在2008年1月发生了变化。盖特纳称:

  “当时他下定决心认为风险已经太大,他不得不变的更加激进。而此后他一直坚持这一点。”

  当然,由于其大放水操作在彼时来看堪称“非常出位”,公众对于伯南克的指责从不间断,甚至有投资者给其冠上了“本直升机”的绰号。自然,伯南克在学术上也就成为了一个充满争议的央行行长。

  2014年,年仅59岁的伯南克完全可以争取第******。然而,已在多个场合暗示“已厌倦美联储的任职”选择了“事了拂衣去”,结束了其为期八年的美联储***任期,转任布鲁金斯学会常驻杰出学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布鲁金斯学会,伯南克选择的研究重点依然是与“大萧条”相关的经济复苏政策——兜兜转转,经历了从学者到政策实践者再回归学术这一过程后,伯南克又回到了自己的“初心”。

  大萧条和金融加速器

  作为一位新凯恩斯学派的重量级经济学家,伯南克成名于对1929-1933年资本***世界大萧条的研究。而他关于这领域最知名的两项研究成果便是金融加速器机制与货币政策传导的信用渠道。

  在其成名作中,伯南克提出,金融危机导致银行倒闭和债务人破产,真实***成本大幅上升,而这种紧缩降低了目前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进而影响总产出,导致经济下滑并演变为***的经济萧条。正如伯南克的博士生导师、前以色列央行行长费希尔所述:

  “伯南克发现真正导致大萧条的不是印钱的数量,而是银行停止信贷。问题并不单单是货币的下滑,而是信贷的崩溃。”

  在后续几篇论文中,伯南克首先通过建立新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提出了著名的“金融加速器机制”原理,即信用市场各个变量的内生变化,放大和扩展了宏观经济之动荡。

  1996年,伯南克在与格特勒,以及西蒙·吉尔切菲斯特合作的论文《金融加速器与安全投资转移》(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and the Flight to Quality)中正式提出了这一理念。此后,三位作者又后续论文中对这个思想进行了更为严格的模型表述。由于三位作者的名字首字母分别为B、G、G,因此这个模型经常被称为是BGG模型。

  在随后的一篇文章中,伯南克总结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信用渠道理论。该理论认为,信用渠道并不是特别的、独立于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而是通指一系列因素,它们放大和扩展传统理论所强调的利率效应(资金成本效应)。

  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概括

  在伯南克著作《行动的勇气——金融风暴及其余波回忆录》中,作者在第十八章“从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最后部分次贷危机的特征做了提炼式的概括,本文简要摘录如下:

  与以往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类似,恐慌是危机的催化剂,“之所以导致付出如此惨重的经济和金融代价,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恐慌本身,可以说,恐慌造成的代价不会小于次贷泛滥和房价泡沫造成的代价”。恐慌引发挤兑,挤兑导致金融机构被迫贱卖资产,大规模资产贱卖带来抵押品价值下降和流动性丧失,这进一步加剧恐慌,形成“恐慌加剧恐慌、抛售引发抛售、跌价导致跌价”的负反馈环。

  伴随美国金融市场发展,传统商业银行已非主导,影子银行则庞大而复杂,而影子银行体系运行的运转中枢则是以商业***市场和回购协议市场为基础的******市场。2006年底,美国银行业持有的被保险存款为4.1万亿美元,而金融机构获取的******规模则高达5.6万亿美元,包括3.8万亿美元的回购协议***和1.8万亿美元的商业******。次贷危机演化和金融市场动荡导致******市场条件收紧,对抵押品的品质和数量提出更高要求。

  传统危机是普通存款者挤兑银行,新形势下是贷方金融机构在短期***市场上挤兑借方金融机构。正因如此,在应对危机和舒缓恐慌中,美联储大举通过各类创新工具,包括定期拍卖机制(TAF)、短期证券借贷机制(TSLF)、商业******机制(CPFF)等等,向短期***市场提供大量流动性,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

  2

  在学术领域,戴蒙德和迪布韦克最著名的学术成果要数两人于1983年提出的银行挤兑模型,即戴蒙德·迪布韦克模型(Diamond–Dybvig model)。

  该模型以博弈论为基础对银行业的挤兑行为进行了分析,论证了银行存款合约可以提供优于其他交易市场的资金分配,并解释了银行资产负债表中非流动资产(例如按揭贷款)和流动资产(例如活期存款)的混合会如何引起储户挤兑的“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nics)。

  戴蒙德:为什么需要金融中介

  公开资料显示,道格拉斯·戴蒙德生于1953年。其本科就读于布朗大学,期间曾短暂在芝加哥大学担任加里·贝克尔(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项目助理。1975年获得学士学位,随后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并于1.76年获得硕士学位(M.A),1977年获学术学位(M.Phil),1980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一直在芝加哥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目前该校布斯商学院的莫顿·米勒讲席讲授。

  戴蒙德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金融中介、流动性、金融危机,以及金融管制。

  在银行挤兑问题上,戴蒙德和迪布韦克在1983年的合著论文《银行挤兑、存款保险和流动性》(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 )中提出了著名的戴蒙德·迪布韦克模型(Diamond–Dybvig model),后世关于银行挤兑问题的大量讨论,都是建立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之上的。

  两位经济学家在论文中指出,银行是金融中介机构,其债务主要为短期存款,其资产通常是向企业和消费者发放的长、短期贷款。当资产价值不抵其债务价值时,银行就失去了偿还能力。即贷款人没有能力或不愿意偿还债务时,银行资产价值就可能下跌。

  如果一家银行的贷款损失超过了强制性准备金和自愿储备及其产权资本的安全余量,那么该银行就失去清偿能力了。如果某国大部分银行都遭受超越其资本的贷款损失,那么银行系统的危机就会发生。若银行存款未予保险,那么最终银行资产总体质量的恶化,可能触发挤兑风潮。因为这时存款者都要在银行宣布破产前争着提取资金。由于银行资产有典型的非流动性,挤兑存款就加速了其破产的发生。

  由于银行资产方流动性和负债方流动性不相匹配是银行固有的特征,这里就存在着两种均衡:如果人们相信银行挤兑将要发生,则最优的结果是每个人都去***;如果人们认为银行挤兑不会发生,则最优的结果是将钱继续存在银行里。究竟会出现哪种均衡,取决于外来的随机因素——突发事件。

  在戴蒙德和戴维格看来,能否预防挤兑的产生,主要要看储户对银行的信心。因此,他们建议由***向银行提供存款保险,这样就可以成功提升储户信心,也可以让银行更好地帮助投资人抵御风险。

  除银行挤兑问题外,戴蒙德还在1984年发表的论文《金融中介和***监督》中,提出了著名的“***监督”理论,系统阐述现实中为什么需要金融中介。

  在戴蒙德之前,主流学界流行“银行地位下降”的观点。该观点认为随着银行对***信息垄断的结束,银行的地位在不断下降。

  但戴蒙德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借款人会发生事后的道德风险问题。而金融合同对他们的约束能力很低。但在引入了金融中介之后,金融中介就可以作为存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一个***人来监督合同的实施状况。戴蒙德用模型证明了,相比于让存款人来直接监督借款人,这可以节约巨大的成本,从理论上对“银行地位下降”的观点进行了很好的回击。

  迪布韦克:奠定了现代金融学的基础

  菲利普•迪布韦克出生于1955年。其本科就读于印第安纳大学,获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其在1981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工作。目前是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金融学教授、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院***、金融学教授、金融学科建设***专家。

  菲利普•迪布韦克***从事金融教学与研究,在银行理论、资产定价、利率理论、公司治理、***银行货币政策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关于银行挤兑的开创性研究成为经济和金融领域被引用最多的文献之一,对银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金融学方面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研究成果被认为“奠定了现代金融学的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迪布韦克和***的渊源颇深。从2008年起,菲利普•迪布韦克就受聘为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并自2010年担任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院***

我们将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的财经资讯以及股票基金新闻,了解更多财经新闻资讯欢迎关注腾赚网

  风险提示:文章涉及的观点和判断仅代表我们对当前时点的看法,基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所涉观点和判断后续可能发生调整或变化。本文仅用于沟通交流之目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