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明白这些投资道理,就不会亏钱了!

安撕家 500 0

被打脸是常态,没亏钱是运气。和大家聊个在投资时永不过时的话题。

  最近几年,在经济学家看来,我们在生活中的行为,和不断完美的经济学模型之间,总是会有很大的误差,即使这些经济学模型,是通过海量的人类行为而总结出来的。

  那么这些失误来源于哪些因素呢?一个正常的人在投资时要怎么做,才能避免产生这些失误呢?这就进入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这一门学科意在发现我们真实的个体,在日常的经济行为中都会产生哪些“反常识”的偏好,进而用更实际的方式来解释经济学的发展。

  接下来结合实际,选取了四个,我们正常人在投资基金时最容易发生的错误行为,多看懂一点这其中的奥秘,被迫高位站岗的几率就会减少一些哦。

  一、框架偏差

  设想一下,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基金介绍:预计A基金在明年赚钱的概率是80%,可以跑赢市场。却很少看到:B基金在明年亏钱的概率,大概会有20%。

  这两件事情的发生,本质和概率上,其实是相同的。但是因为我们通常愿意看到“收益”二字,而选择性避开“损失”这样的字眼,所以容易会在这类“文字游戏”出现时,做出一个次优选择。

  这也就是框架偏差一个非常典型的情境了。框架偏差,指的是一个事物会通过巧妙的设计方式,影响我们对它本质的看法。

  所以当我们再次看到那些非常吸睛的网红基金介绍时,一定要辨明,这只基金适不适合我,以及当前这个价位适不适合我,避免产生失误。

早明白这些投资道理,就不会亏钱了!-第1张图片-腾赚网

  二、以偏概全

  从很小的、具有偏差的事件中得到自认为正确的结论。这个坏习惯,是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就养成的,也许啊,它和我们从小就被鼓励“以小见大”的训练有关。

  长大了买基金时,我们之中的很多人一样会犯这个毛病。

  比如说A基金连续涨了7天,B基金也连续跌了7天。你会倾向买A基金还是B基金呢?

  相信有不少人率先会选择A,但是转念一想,连涨了7天未必会再涨,连跌了7天的B也可能开始翻盘,于是觉得应该买B基金。

  其实在这种信息披露量极小的情况下,直言买A和买B都是一种欠佳的选择。这是因为基金的涨跌受重仓股影响,继而在“结构性行情”中,短期内不同板块可能会出现涨跌互现的情况。

  净值在一朝一夕的高低,并不代表基金的“好坏”,或者是未来的表现。我们在选择基金时,更应该考量的是基金经理对投资理念的理解。

  如果真的有以小见大,也应该把基金经理,当作那个“小”。

  三、可用性偏差

  这个偏差,其实就有点让人无奈了。可用性偏差,指的是我们倾向于利用容易得到的信息来得出结论,而不会主动去寻找那些真正能做出良好决策的数据。

  比如说,如果有一天我们在电梯的广告位、地铁的广告牌上频繁看到关于基金A的介绍,而基金B,从来没有从这些途径听说过。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的选择购买基金A。

  当然,这也是广告行为的心理学基础。但是对于投资者而言,买基金不是买别的,仅凭此就做出决策,显然是不够充分的。因为一只基金赚不赚钱,本质上和它有没有铺天盖地的做宣传,是没有直接关联的。

  四、心理账户

  这是传统经济学,和人们实际行为中差异性最大的一条了。

  理论上,钱都是一样的。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我们持有两只基金,A基金已经帮我们赚了8000元,而B基金目前还在亏损8000元。

  恰巧不走运,过两天我们要用一笔钱,这时我们会选择赎回基金A,还是基金B呢?

  赎回A,会让我们有获得收获的满足感;相反,赎回B,则会饱受亏钱的痛苦。那么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账户,我们自然会去赎回A。

  然而卖出哪一只基金,应该基于的是对这两只基金的投资前景分析,基金经理能力的考量。而不只是在一时间满足我们的心理预期。理性的决策者,应该对当前投资的未来结果感兴趣,而不是去考虑先前的错误。

  所以我们在做卖出决策时,应该建立在对投资标的的具体分析上面,而不是“浮亏”或者“浮盈”的心理账户表现。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