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姓氏有哪些及读音(1000个带拼音姓氏大全)
禤姓
禤(xuan一声/qian一声),这是中国古老而稀少的姓氏之一,因为其起源不同,所以读音不同。
一种源于姬姓,出自人文始祖黄帝的后代北宫禤,读作xuan。传说北宫禤的后裔在商朝时封有两个方国,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两个方国也随之灭亡,国人迁移到齐国境内,后在战国末期又因躲避战乱向长江以南迁移。该禤氏一支移居于广东南雄珠玑港一带,南宋咸淳年间又由南雄珠玑港迁居广州府属南海三都丰湖坊,后再分迁居于福建、三水、清远等地。明朝永乐年间后,居住于广东三水等地的该支禤氏族人又因经商而留居于广西横县,后又因避兵祸或外出为官等原因,逐渐迁到广西上思地区定居,世代相传至今。
另一支源于赐姓,出自东汉光武帝刘秀给将领纯旺的赐姓,读qian。这支禤氏的得姓始祖叫纯旺,系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裨将。传说汉光武帝时期,纯旺随马援南征交趾,后因功绩卓著而得到刘秀的赏赐。刘秀问纯旺想当什么官,纯旺一时想不出,便说:“那就请皇上封个大大的官儿给我吧。”当时不知是由于方言所造成的发音不同,还是因为刘秀听岔了,结果把“大大”听成“代代”。
因为刘秀很高兴,所以当即说:“好!你要当个代代官,那就封你为平夷大夫,钦州世袭时罗都总守。”刘秀接着说:“这与一般类似此官阶的人不同,你有事可以随时入朝面君陈奏。”并赐朝服一套,出入朝门通行无阻。纯旺受到封准后,突然想到自己是放牛娃出身,实际上有名无姓。于是又奏请皇帝赐个姓氏。刘秀便赐他姓“禤”,从此,禤氏一族出现了,纯旺就是该支禤氏的始祖,禤纯旺后来世袭镇守南疆,后裔子孙世居于广西防城地区,世代相传至今。
?姓
?,(suo三声),这个姓在《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均未收录,只在《中国字海》中有收录,但只是一个姓而已,并未标注其来源等。笔者也未找到相关资料,只是有一则姓女士办证难的新闻。
厍姓
厍(she四声),在大家熟知的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71位。“厍”和“库”是不是很相似呢?在古代,“库”、“厍”二字通假通用。据王先谦《集解》记载,厍,即“库”之俗音,但读音不作ku,而作she。厍,原为少数民族部落氏,在隋朝初年改为库,读音也为ku,后厍直接通库,厍姓也就并入了库姓。
关于厍姓,起源众多。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源于官位。《风俗通》载:古守厍大夫,因官命氏。周朝至汉朝时期,历朝历代皆有守库大夫这一官职,其后裔子孙便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因 “库”、“厍”通假通用,所以其姓氏亦分称库氏或厍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是源于汉化改姓。如南北朝时期乌桓库傉官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改为汉字单姓库氏,世代相传至今。再如南北朝时期北周羌族厍狄氏部落汉化改姓为厍氏。
还有蒙古族库奔氏、库布克氏、库布特氏汉化改姓为氏。回族库氏也是汉化改姓为氏,源于先祖名字的汉译音——元朝时期的蒙古库库特穆尔家族,史称“元之右族”。此外满族库发廷氏、库穆图氏、库雅拉氏、库雅拉阔绰里氏都汉化改姓为氏。
禚姓
禚(zhuo二声),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禚是春秋时期齐国封邑,当年以盛产肥羊而著名,因此称“禚”。姜子牙助武王灭商后,被封于齐,后将禚邑封赏给自己的次子姜壬,后世因称其为“禚君”,或“齐禚君”。在禚君的后裔子孙以及属民中,后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的,称禚氏,世代相传至今。
蔄姓
蔄(man四声),为造字作姓。蔄姓现知最早见于三国时期魏初博士张揖的《埤仓》,书中记载:“蔄,姓也”。据推测,“蔄”字是蔄氏先人为躲避官府追查而造的字。虽如今造字人的身份已无从查考,但从蔄氏族史及“蔄”字产生的时间和文字结构来分析,“蔄”字应为东汉末年政权更替期间的士大夫所造。
其一,造字作姓应为有较深文化造诣的官宦阶层。古代平民百姓多不识字,造字更不可能。
其二,造字作姓,需要在辞典刊登以前出现。造的字开始时使用的人数不会很多,更不会被朝廷认可并收录到典籍中,只有在延续一定时期、氏族发展到一定规模才会被辞书收录。“蔄”字最早出现在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的《埤仓》一书。据此可以推断,造出蔄字作姓的时间应该在三国以前的东汉末年。
其三,蔄氏先人造字为姓,不会是毫无原因,而应是在社会政局激烈动荡的年代。《埤仓》收录“蔄”字的数十年前,恰是群雄逐鹿、狼烟烽起的东汉末年。因此造字作姓的蔄氏先人很可能是那些王朝覆灭后的政争失败者,在朝代更迭后他们更名改姓、潜入民间,进而繁衍生存延续下来。
此外, “蔄”字为草字头,寓意 “草民”,而此时的民间也正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最好所在。“蔄”字的下面由“门”和“口”组成,口为人口,门为门路,意喻隐藏在民间的家人,定会门路畅通,人丁安康。而标音“慢”字,意喻更名改姓后更需行事谨慎,韬光养晦,进而假以时日,图谋大业。
现存《蔄氏家谱》开篇即写道:“蔄氏一族于明洪武二年从云南迁至文登嶅山”,这就说明历史上是有这么一支奇特的姓氏存在的。
鸡姓
鸡姓是广西特有的罕见姓氏,有报道说是壮族的“鸡”姓。据《中国姓氏大全》记,鸡姓,现代上海有。现已知云南也有鸡姓,广西东兴县有1000多人姓鸡。防城、钦州、崇左等一些市县也有少许。
鸡姓者最初其实姓奚,高始祖叫奚廷拱,原籍山东。明朝永乐年间,为抵御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侵袭,朝廷在各省征集名将,奚廷拱以武举出身应征从军。后来随军转战到广西,奉命任南宁总戌。再后来的时候,因为朝廷政权更迭,退出官场的奚廷拱带着子嗣到了迁龙寨定计庄(现邕宁苏圩一带)扎根谋生,后演变为鸡姓。到底鸡姓由来是怎么样的,目前还没有权威考据。但大多数的鸡姓人都认同鸡姓是由“奚”姓演化而来的,“奚”姓才是老祖宗的姓氏。
刀姓
传说“刀”是皇帝赐给的,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傣族首领不远万里到东汉皇朝洛阳朝贡,皇帝见他有名无姓,就赐给他一口宝刀,以“刀”作为他的姓氏,于是,建国前傣族大小头人取汉名时一般都姓“刀”。至今著姓“刀”的,一般都是过去有钱贵族或和当土司的人氏。以刀为人名之首,始见于里宣慰世系的第六代,称为刀补瓦。史籍《车里宣慰世系简史》记载说: “岛亨龙继承父位时,正是宋理宗皇帝在位时期。朝廷将景陇王的奏文中岛亨龙的‘岛’译为‘刀’,自此以后,景陇王的汉名都是‘刀’字起头??岛亨龙有二子,长子刀补瓦??”刀补瓦是车里宣慰使中第一个用刀字命名的人,后来又出现刀暹答、刀弓满、刀更勐、刀坝光、刀双勐等。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设军民总管府,由傣族首领贡理、贡銮、贡禄管理所属地区,元朝朝廷赐贡禄姓刀,该支刀氏得姓自此始。
香姓
730年前,即南宋末年,一个查氏孝廉遭到元军追捕,东躲西藏无处安身,逃到横沥镇村头所在地,终于定居。为了安全,隐姓埋名,于是将“查”字下面的一横放到了上面,改姓为“香”。此后,香姓安居乐业,繁衍不息。
支姓
支氏,郡望鄱阳。据《支氏宗谱》载:”支者,外国月支人慕华而来,遂家焉,详于汉支雄传,鄱阳其郡也。”月支国,亦称月氏国,是古西域城国名。据考,其族初居甘肃敦煌县与青海祁连县之间。北宋建隆年间,有支可胜授内翰御史。嘉年间,有支融授吏部尚书。支郗龄,宋崇宁癸末年登进士,亦授吏部尚书。支立由翰林迁为太守。尔后子孙益繁,散处于台处绍金。金华支氏始祖为支融。永康支氏始祖为支可胜第十四世孙支佑惠,自缙云徙迁永康九里口,尔后析居长塘湾等地。其行辈字目为:”显昭明远,康宁富贵,寿元通达,礼义忠信,万世荣昌,德泽厚长,文章华美,方正贤良。”
党姓
党姓出自姬姓。春秋时候,晋国有大夫被封到上党这个地方,其后代有的以地名作为姓氏,称为党氏,是今天党姓的一支起源。还有一支党姓也起源于春秋时候,那时后,鲁国有个大夫被封到党这个地方,他的后代也以封地名为姓氏,成为党姓的又一支来源。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羌族,羌族中有姓党项的,后来和汉族融合通婚,学习汉族文化,接受了汉族单姓的习惯,就改为党姓。又有说古代北方有鲜卑族人,也有以党作为姓氏的,后来成为汉族党姓的一个来源。当代的党姓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以陕西、山东、山西、云南等地较为集中。其中,陕西韩城的党家村在秦陕大地的角落里熠熠生辉,近来年随着“民居瑰宝”的美誉声名鹊起。
双姓
出自以地名为姓,与蒙姓同出一宗。远古夏朝时期,颛顼帝的裔孙受封与双蒙城,其后代有的以双姓为姓,形成双姓;有的以蒙姓为姓,形成蒙姓。
虎姓
虎姓在现代较为鲜见,古代亦不多。据《风俗通》载:有“合浦太守虎旗”。虎旗为汉代人氏,传为八元伯虎之后人。在历史上还有虎子威、虎大威、虎臣等人,亦为虎姓
一族。在东汉《风俗演义》收的姓氏中就有此姓。汉代著名产珍珠的产地合浦,有太守名虎旗。元代有虎秉,为河内知县。明代有大将虎大威,榆林人,曾为山西总兵。清代有虎坤元,四川人,为咸丰年间提督。《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虎氏姓名五例。此为冷姓,姓的人较少,为一般人所忽略。此外,带“虎”字的复姓有“术虎”、“虎夷”等。云南省昭通地区的虎姓则是取祖上“虎威将军”封号的“虎”字为姓。生活在甘肃环县虎洞乡的虎姓人居多,自称自己的先祖是姬姓后裔。虎姓望居晋阳郡(秦置晋阳县,赵国都城置晋阳郡。不久又改名太原郡,属太原郡辖,现在山西太原市)。据《回回姓氏考》载,虎(Māo 音猫)姓回族“唯成都虎姓,音不读虎而读猫(Māo)音。”其实,云南地区的虎姓也读猫(Māo)音。虎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南京、成都和洛阳等地。
母姓
母氏源于田姓。据史籍《风俗通》记载:“胡母,姓,本陈胡公之后,齐宣王母弟,别封母乡。远本胡公,近取母邑,故曰胡母氏。”在文献《姓氏词典》中介绍:“母”姓的历史悠久,“母”姓是从复姓“胡母”而来,源于田姓,所谓“系出田氏”。母姓早期主要生活在山东一带,汉唐之间在山东东部形成郡姓望族,以平昌郡为郡望。后因战乱、仕宦、移民以及明清之际闯关东等原因,逐步扩展到全国各地。
蚁姓
福建古闽族土著有雷、蓝、车、蚁四个族姓,蚁姓属闽越土著遗裔。蚁姓的发源地莆田市涵江区塘头乡和市内城厢区这两处蚁姓聚居地。在潮汕地区,只有澄海有蚁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两村人口约6千多人,还有若干零星居住点,全潮汕估计上1万人。蚁氏移居海外的历史也很早,主要侨居泰国和越南。
在莆田,还有另一部份人姓螘。螘是古代蚁字的写法,音与义相同。蚁改为螘始于明代后期。蚁氏原本居于涵江区塘头,以务农烧窑为业。明代,始有蚁读书人迁入城区居住。在应试场上,宗师讶其姓不雅,提笔改蚁为螘。至今,莆田仍有以螘为姓的。并有人迁移台湾。其中以螘廷禧家族名最著。螘廷禧为清同治元年举人,其孙螘硕,1949年迁台,曾任同民党中央监察院秘书长。
豆姓
胡姓改汉姓。丁零族(高车族)鲜于部的纥豆陵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以及在后来的唐王朝时期,改汉字单姓为窦氏、豆氏。鲜卑族慕容部的豆卢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汉字单姓为豆氏。鲜卑族拓拔部的纥豆陵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汉字单姓为窦氏、豆氏。其中有部分窦氏后因户籍管理工作的失误,也成为了豆氏。鲜卑族吐谷浑部的赤小豆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汉字单姓为豆氏。据史籍《北史》记载,豆代田,鲜卑胡,代人,拓拔焘时拜勇武将军,后封长广公,长广王卒于统万镇大将,谥曰恭。子豆周求。鲜卑族豆莫娄部的豆莫娄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中,由于分支较多,因此改汉字单姓分为芦氏、莫氏、豆氏、娄氏。其实,该世系中的豆氏、窦氏,实际上是姓出同源。
茆姓
据考证史料,始祖茆叔(后更名为茆伯)实属周公旦的第三子,在今山东省金乡建立国家,后背皱国所灭。茆伯伪服领后裔迁徙至北京西北绿野郡(现在的东卯县)居住生息。据江宁《茆氏宗谱》记载:远祖茆极普、茆极昌、茆极智叔兄弟八人领后裔在南宋之处从绿野郡随驾南迁至金陵。据江宁、盐城、肥东、芜湖、沭阳等地的《茆氏宗谱》记载,远足因避兵乱,由江宁(金陵)迁徙至芜湖、肥东、苏州居住生息,后因赶散之因,从苏州四门迁徙到苏北各地居住生息。茆铨原姓茅,以武功封为招讨使,改姓为茆。梅鼎祚说了两个问题:一是,在明朝万历年间茆氏家谱中就记载原来姓茅,所以有“鼎敬诺,取其原本阅之,系自周公三子枚封茅国而姓,是始。”二是,茆铨因战功奏报封为招讨使,才得到“茆”这个姓氏。袁安然对这一改姓的事做了补充性的说明:“惟据南宋铨二公抱折冲之才,从名将孟公宗政率忠顺军大败金人于枣阳,授以招讨使之职,而兹字始著,是殆薄[2]书之余误笔成文,后遂仍而弗改欤。”茆铨原来叫茅铨,在封为招讨使的时候,因为书记员笔误,写成了“茆”,茆铨以后就不再改回去了,就以“茆”为姓氏了。
荚姓
原系郏姓,周分定鼎之支系,原籍江西,自始祖荚四郎公于南宋末年为避战乱入闽,去耳加草为荚姓。
醋姓
源于地名,出自隋、唐时期新郑醋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醋沟,亦称酢沟、酢渠,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地名,为战国时期郑国之地,以酿造业出名。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市的东郊,在东门外一里处。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记载有“役水(即潮河)自阳丘亭东流,经山氏城北,又东北为酢(醋)沟”的记载,说的都是同一地方。醋沟之地毁于明朝。在清乾隆年间所撰之《新郑县志·山川志》中记载:“而今城东有小沟甚狭而浅,沟畔多瓦砾,雨后土人往往得碎金玉及历代古钱”。说明至清朝时期,醋沟已不复存在。主要的原因时自然变迁,由于醋沟临近役河(潮河),每遇河水泛滥,该地即被淹没,久而久之,这个有着特殊含义的醋沟即被洪潮所携之泥沙淤平,醋沟也就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在居于醋沟之住民,后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醋氏。
酒姓
以官名为姓氏。“《周官》酒正,因官命氏。”(《姓氏考略》)酒正为《周礼·天官》
属官,掌管造酒。明有酒好德。本文引自河南人民出版社91年王万邦《姓氏词典》,《姓氏词典》第178页。
漆姓
出自姜姓,以水名为氏。漆氏系神农(即炎帝)后裔,本姓姜.神农后四十一代孙(即伯夷叔齐之孙)隐居漆水(今陕西省邠县西,名曰漆河)之东,后徙商丘之漆园,其后代有的遂以水名“漆”为姓,称漆氏,漆姓便由此开始。
粘姓
粘姓是女真族的后裔。粘,音(nian)。其族谱第一代为金朝之开国大将完颜粘翰,尔后其子孙由河南迁山东,再从山东到福建泉州辗转来台,现在台湾粘姓后代好几万人。武邑、邢台在河北省,临汾、洪洞在山西省,这是北方粘氏所居住的地方,可称北方粘氏;福建、台湾之粘氏,可称南方粘氏。北方粘氏不限于冀、晋二省,在山东省也有粘氏族人。粘氏在北方的分布范围也很大,不次于南方粘氏。
哈姓
哈姓起源于中亚布哈拉王族。元代住平安路同知、中奉大夫、广东宣慰使都元帅的哈散,任宣慰司副使的哈辛,便分别是北宋神宗年间进入中国的布哈拉王后裔赛典赤赡思丁的次子和孙子。多见于蒙古族、满族、回族。
黑姓
源于突厥族,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唐玄宗李隆基诏见了在唐学习的苏禄汗国学子,予以嘉勉,并按其部族原称谓,赐其为汉姓黑氏。该批学子中留居中原者,遂以唐皇赐姓为姓氏,称黑氏,是较早形成的黑氏一族。后该支黑氏在五代十国时期曾出一达官贵人,因为人处世刚直不阿而得罪了权贵,获罪灭九族。有正直友人见怜,从中帮忙,其二幼子得以逃脱,为避难遂改姓为“默氏”。这二子为保留血脉,一留北方,一去南方。留北方者即在今河北省新乐县生息,去南方者据称在湖南地区繁衍。该支黑氏分支默氏。
回族黑氏,据著名回族学者金吉堂所著的《伊斯兰教民族说》一书中称:“也黑迭儿(修建元的领监宫殿)之后裔姓黑。”元朝时期任丹阳县达香花赤的黑的儿,清朝时期任象山协副将的黑鸣凤、任山西大同守备的黑永德,都是不同祖源的黑氏回民。该类回族黑氏,皆属于以先祖名字首音的汉化谐音字为姓氏,称黑氏。黑氏在今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广有分布。
侴姓
汉族侴氏源于春秋时期楚国司法执刑官侴,即侴吏。侴吏,是楚国“五刑”执刑官的称谓,就是俗称的刽子手,专司执行重刑之五刑,即极刑。在典籍《康熙字典》中记载:“侴,敕久切,音丑,姓也。”据史籍《姓觽·二十五有》记载:“:‘侴,汉时本姓侴,改姓俞。’:‘司徒掾俞连,一作侴连。是改姓自连始。’”据1992年长沙《丑氏嗣裔录》的编撰者注释,湖南长沙侴氏始迁祖侴魁武以上世系无文献可徵。因而侴氏之源是一个有待考证研究的历史问题。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有侴姓。
姓“侴”(音“丑”)。
歹姓
在元史中,常见蒙古姓氏多有”歹”的记载,明代在蒙古人融入中原民族大家庭之后,改歹为姓也就不足为奇了。今河南、云南、甘肃均有歹姓。
迮姓
迮,普通话读zé,方言念 z á。外地人都说没听见过“迮”姓,《百家姓》上也没有。一般字典上也没有注释为姓氏用字。由来:迮,以山名为氏,亦作窄、笮。风俗通义:战国时期,楚有笮伦。三国·吴志载,汉中有笮融,丹阳人。另以族号为氏,据姓氏考略云:蜀有笮夷,其后入中原者,以笮为氏。通志氏族略谓:吴郡有此姓。姓氏考略云:迮氏望出陇西郡。
奇姓之“东、西、南、北”
东姓:有五种来源。一种相传是舜的七友之一东不訾之后;一种相传是伏羲的后裔东蒙氏之后;另外高句丽姓氏也有东姓,后代迁到中原后仍姓东;也有些东姓是由土族的“什东加”这个姓改过来的。东姓目前在中国分布较广 ,在江苏海门 、天津静海 、黑龙江、河北、辽宁、甘肃、青海等地均有分布 ,但人数不多。
西姓:有三种来源,第一种是以国为姓,相传古代有个西国,也有说是西陵古国,后来人们就把西当成姓。第二种说法,是说战国魏国时邺县有个县令叫西门豹,他的后代把“西门”这个复姓改成了“西”姓。第三种是由满族姓氏改过来的,清朝满族八旗中锡克特哩氏后来改成了西姓。
南姓:来源较为复杂,据《史记》记载,夏禹的后代有以南为姓的;第二种来源,是说商王盘庚的妃子姜氏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南赤龙,其曾孙南仲在周宣王时为大夫,他的后代就以南为姓;第三种说法认为,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他的后代就把南当成姓;第四种来源,也是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高士隐于南乡这个地方,他的后代就改姓南。在中国分布较广,河南南姓尤其多 ,约占全国汉族南姓人口的75%。
北姓:来源有三种。一种是以地名为姓,据记载,在远古有个叫北的地方,相传黄帝把蚩尤部落的一些人迁到了这里,其后人就以“北”为姓;也有记载说,北还是高句丽的一个姓氏,高句丽姓氏中不但有北姓,还有东姓,由此推断,应该是以方位为姓;还有一些北姓是由北门 、北宫、北郭、北人 、北野这些复姓改过来的。主要分布在河北曲阳、山西汾阳、四川德昌,内蒙古包头等地。
奇姓之“柴、米、油、盐、酱、醋、茶”
柴姓:系自江姓。分布较广 ,尤以山东、湖北等省多此姓。名人有柴武,汉高祖时将军,斩韩王信于参合;柴荣,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世宗、军事统帅。
米姓:源自芈(音米)姓,北宋书法家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本性芈,后改为同音字米。另外,隋唐时,西域有一个米国,当时常有米国人来中原定居,他们以国名为姓氏,后来形成米氏。分布较广,约占汉族人口0.037%,尤以湖南、山西等省多此姓。
油姓:起源不详,但唐代已有人以油为姓。今山西、山东、台湾省等地均有分布。名人有油风,明时陵川人。
盐姓:源自春秋时齐毋盐大夫之后。一说,或掌盐池者之子孙以为氏。今江苏、四川等地有分布。名人有盐昉 ,唐代以画肖像、佛像著称;盐翼,明代鸿儒。
酱姓:在“油盐酱醋茶”姓氏大调查活动中,最难找的就是姓“酱”的,全国共14个人。这分布在云、贵、川、鄂、豫地区,分属汉、苗、侗、白4个民族。在“酱”姓人中,湖北省随州市竟然有两个同名同姓者——酱豆腐,一个1983年出生,一个1985年出生,两人出自同一个村。
醋姓:读音作cuò,不可读作cù,醋姓渊源一是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馈食礼祭司醋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二是源于地名,出自隋、唐时期新郑醋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三是源于世称,出自古代文人俗称醋大,属于以社会世称为氏。新郑古称有熊,轩辕黄帝在此建都,秦时改县,从此沿用千年不改。
茶姓:源出多头:一、炎帝葬于茶陵,因氏;二、齐太公之后有茶氏;三、明清时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土千总为茶氏,系彝族。今云南、浙江、台湾省等地有分布。名人有茶话,汉时人,见《江都易王传》;茶昱,明时武平人,洪武中洛川县训导。
奇姓之“死、难、老、毒”
死姓:据说是倒数第二“小姓”。“死”姓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非常避讳这种事情,不愿意张嘴闭嘴“死来死去”的。
难姓:有人统计过,这是中国倒数第一姓。这个“难”,读去声。分布在河南四座小村里,世代居住在此的男女老少,全姓“难”。这让外界联想到灾难、困难等不愉快的事情。殊不知,韩国人看来,这就是自己的祖根。据说,河南曾出土过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记载一名鲜卑族官员——难楼。“难”姓随鲜卑北迁,松花江当时也改名成了“难江”。几经辗转,难姓鲜卑族才涉足朝鲜半岛。
老姓:这个姓,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萨克达”这个满族姓更改汉姓而来,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萨克达”的满语就有“苍老”的意思。一说是广东佛山的四大土著姓氏之一,现在佛山南海区西南的“世老村”,大多姓老。
毒姓:这个姓氏据说来源于一个唐朝的故事。唐代有个宰相,名叫窦怀正,虽然权倾朝野,但这位窦丞相还预谋夺取江山,推翻李姓皇上,结果被皇上发现,叛乱没有成功。后来,气愤难平的皇上为了表示对窦丞相的惩罚,就据“窦”谐音,“赐”其及后代姓“毒”!据说,台湾嘉义县太保市过沟里就有一户毒姓人家,其祖先是清朝的翻译官。几代单传后,如今,已繁衍出了男丁六人,大陆个别省分也有此姓分布。在高雄、南投,有人姓“毒”,这个字念“劳”。
— END —
—
印象河南网 · 图文编辑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
:29519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www.tengzhuan.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